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

1991年8月6日全球資訊網絡WWW成立

1991年8月6日,英國計算機科學家伯納斯-李在一個新聞群組上發佈了他設計的全球資訊網的摘要。

全球資訊網(亦作「Web」、「WWW」、「'W3'」,英文全稱為「World Wide Web」),是一個由許多互相連結的超文字組成的系統,透過網際網路存取。 在這個系統中,每個有用的事物,稱為一樣「資源」;

並且由一個全域「統一資源標識符」(URI)標識;這些資源透過超文本傳輸協定(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)傳送給使用者,而後者透過點選連結來獲得資源。全球資訊網協會(英語: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,簡稱W3C),又稱W3C理事會。

1994年10月在麻省理工學院(MIT)電腦科學實驗室成立。全球資訊網協會的建立者是全球資訊網的發明者蒂姆·伯納斯-李。

全球資訊網並不等同網際網路,全球資訊網只是網際網路所能提供的服務其中之一,是靠著網際網路執行的一項服務。

1989年3月,伯納斯-李撰寫了《關於訊息化管理的建議》一文,文中提及 ENQUIRE 並且描述了一個更加精巧的管理模型。

1990年11月12日他和羅伯特·卡里奧合作提出了一個更加正式的關於全球資訊網的建議。

在1990年11月13日他在一台NeXT工作站上寫了第一個網頁以實作他文中的想法。

在那年的聖誕假期,伯納斯-李製作了要一個網路工作所必須的所有工具:第一個全球資訊網瀏覽器(同時也是編輯器)和第一個網頁伺服器。

1991年8月6日,他在alt.hypertext新聞群組上貼了全球資訊網項目簡介的文章。這一天也標誌著網際網路上全球資訊網公共服務的首次亮相。

全球資訊網中至關重要的概念超文字起源於1960年代的幾個從前的項目。譬如泰德·尼爾森的仙那都項目和道格拉斯·英格巴特的NLS。

而這兩個項目的靈感都是來源於萬尼瓦爾·布希在其1945年的論文《和我們想得一樣》中為微縮膠片設計的「記憶延伸」系統。

1993年4月30日,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宣布全球資訊網對任何人免費開放,並不收取任何費用。

兩個月之後Gopher宣布不再免費,造成大量使用者從Gopher轉向全球資訊網。

沒有留言 :

張貼留言